图片
丨本文由小陈茶事原创
丨首发于头条号:小陈茶事
丨作者:李麻花
《1》
我们喝岩茶肉桂时,常听到有人说“这泡肉桂够辣”、“这股辛辣感真足”。
但对刚接触岩茶的朋友来说,这“辣”字总让人犯迷糊。
前阵子有位茶友就问,说自己喝了不少肉桂,却从没尝出别人口中的“辣味”。
“明明大家都说高品质肉桂能喝到明显的辛辣感,可我喝着只有茶香和回甘,是不是我喝的肉桂不够好?还是我的味蕾太迟钝了?”
图片
其实不止这位茶友,很多刚开始喝岩茶的人都会有类似的困惑。
有人把这种“辣”理解成和辣椒一样的灼烧感,结果喝了半天也没找到对应的体验。
有人觉得是不是茶汤泡的浓才会出现辛辣感,特意闷泡了好一会,结果又苦又涩,反而更摸不着头脑。
还有人甚至怀疑,所谓的“辛辣感”是不是故弄玄虚的说法。
毕竟,在多数人的认知里,茶应该是温润、甘甜或醇厚的,怎么会和“辣”扯上关系?
图片
《2》
在众多岩茶品种里,肉桂的个性可用“辛锐”二字精准概括。
它最鲜明的标志,是独树一帜的桂皮香。
这种香气让人联想到卤料中晒干的桂皮,那种由桂树树皮制成的调味香料,自带一股偏“辛”的独特风情。
不过,岩茶肉桂的桂皮香比桂皮本尊温和许多,不会有浓烈到冲鼻的刺激感,却保留了那份辛香的底色,闻起来清透又有穿透力,辨识度极高。
新茶阶段的肉桂,桂皮香尤为张扬。
凑近闻时,能清晰捕捉到类似香辛料的气息,带着几分醒神的辛意。
图片
当茶汤入口,裹挟在汤水中的桂皮香会给口腔带来恰到好处的刺激,而最特别的是茶汤落喉的瞬间。
那股若有似无的辛辣感,正是肉桂区别于其他岩茶的关键。
不少新茶友初次接触时会疑惑:好好的茶,怎么会有“辣”味?
其实,这种辛辣感是肉桂与生俱来的品种特性,就像生姜天生带辣一样,是刻在基因里的特质。
喝黄观音,喝金牡丹,喝白鸡冠,喝梅占,以及喝其它岩茶时,无论如何都尝不到这种感觉。
只因为,它们不是肉桂。
毕竟“除却肉桂不谈辛辣”,这是它独有的标签。
图片
《3》
喝岩茶时,描述茶味的词汇有很多。
苦涩、甘甜、发酸等都属于常见的味觉体验,但“辣”并不在传统五味之列。
岩茶肉桂的辛辣感,和这些直接的味觉感受截然不同。
它不像苦味、甜味那样一入口就能清晰捕捉,而是一种藏在茶汤里的微妙感触。
这种“辣”绝非辣椒水那样的刺激,更像是一种温和的辛意,带着“绵里藏针”的独特气质。
比如喝正岩肉桂时,茶汤入口往往是顺滑柔和的,稠度出色,像温润的泉流般淌过舌尖,带来舒畅的包裹感。
岩茶向来重“水”,汤感的醇厚、绵柔是首要考量,此时的辛辣感完全隐在水底,不着痕迹。
图片
直到茶汤咽下,那股特别的感触才会在喉咙处浮现。
不是尖锐的刺痛,更像一排细小的针在轻轻触碰,又像力度恰好的按摩,带着微微的撩拨感,舒适又不失劲道。
这种感受不会让人不适,反而像一种恰到好处的唤醒,让喉咙留下清悦的余韵。
更特别的是,肉桂的辛辣感从不急于展现。
内质丰沛的正岩肉桂,在前几冲茶汤里,醇厚的汤感会将它稳稳“包裹”。
只有到了七、八冲之后,随着茶汤渐淡,浆感减弱,这股辛锐才会逐渐凸显,在尾水落喉时愈发清晰。
所以喝肉桂时,若在入口时尝不到“辣”,再正常不过。
它本就不是靠味觉“尝”出来的,而是需要沉下心,去感受茶汤滑过喉咙的那一刻,那份独有的、藏在柔和里的细微触动。
图片
《4》
想感受岩茶肉桂的辛辣感,关键要抓住“尾水”这个时机。
冲泡武夷岩茶时,茶汤的醇厚程度会随冲泡次数变化,并非一成不变。
用110毫升标准盖碗,投入8克干茶,按规律冲泡。
先快出水,出汤5-6次,之后再根据茶味浓淡,在后几冲适当坐杯,延长浸泡时间。
整个过程中,茶汤的醇厚稠滑度像一条抛物线。
起初逐渐上升,循序渐进地展现风味;连续快出汤几次后,大约在5冲左右达到茶味巅峰;之后,醇厚度便缓缓下降,直至彻底泡淡。
就像繁花落尽后更能看清枝梢的疏朗,当醇厚的汤感减弱,茶汤的包裹力变弱时,肉桂本身的独特辛辣感才会愈发清晰地显露出来。
耐心等到尾水,反而更容易捕捉到这种特质。
图片
品鉴时的方法也有讲究。
茶汤冲泡好后,快速啜吸一小口,先别急着咽下,让茶汤在舌面停留两三秒,调动味蕾去分辨汤中的醇度、柔度、稠度等层次。
此时舌面留下的多是顺滑、清甜或绵柔的滋味,丝毫没有辣感。
直到茶汤轻轻滑落喉咙的瞬间,才是感受辛辣感的最佳时刻。
一定要集中精力关注喉头的反应,那股特别的感触只会在此时浮现,与舌面的体验截然不同。
若仅靠舌头品尝或单纯闻香,是完全无法捕捉到这种独特感受的。
肉桂的“辣”,从不在舌面停留,只在过喉的刹那与你相遇。
图片
《5》
喝岩茶肉桂时,若一开始没察觉到辛辣感,其实不必失落,反倒是品质的佐证。
优质肉桂,尤其是正岩坑涧的,初尝时满是醇厚汤水的温柔。
香气落水,桂皮香、花香、果香在舌尖交织,茶汤滑过喉咙时只剩绵柔与顺滑,哪有半分“辣”的影子?
可当连续冲泡数道,茶味渐淡,尾水变得清甜淡雅,那股藏了许久的辛辣感便会悄然登场。
没了稠滑汤水的包裹,它像藏在结局里的惊喜,带着微微的刺痛与撩拨,给整场品饮画上俏皮的句点。
就像翻完一本好书,最后一页的余韵总让人回味,这迟来的辛辣感,恰是肉桂留给懂它的人的专属彩蛋。
原创不易,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对您有帮助,请帮忙点个赞。
关注【小陈茶事】,了解更多白茶,岩茶的知识!
小陈茶事村姑陈,专栏写手,茶行业原创新媒体“小陈茶事”主笔,已出版白茶专著《白茶品鉴手记》,2016年-2020年已经累计撰写超过4000多篇原创文章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网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