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403年,周天子公开承认韩赵魏三国,于是三国正式分晋。不久之后,魏国开始“李悝变法”,迅速让魏国成为战国第一位霸主。
紧随魏国之后,韩国、楚国、齐国、秦国、赵国等都纷纷变法。可以说,战国时期的国家,或多或少的都进行了变法。
问题在于:战国时期的列国,为何不约而同的要进行“变法”?表面原因是为了自强,但深层次的原因何在?其实道理很简单,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,因为当时生产力发生了巨变,于是生产关系(即经济基础)就必须要改变,所谓“变法”就是要适应当时的生产力。
周朝井田制被动摇所谓“井田制”,是商周时期的“田制”,当时的经济基础,即天下田地归周王所有,就是史书中所说的“溥天之下,莫非王土”,然后将把土地分隔成若干方块,每个方块犹如“井”字,分配给庶民耕种,一般是八家为井之制(八家耕种共同优先耕种中间的公田),不得买卖转让。其中,周边为私田、中间为公田,周王诸侯贵族是管理者,从中获取贡赋。
展开剩余80%谈到这里,有必要说明一下,就是“耕田”不是天生的,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开垦,同时还要修建水渠。既然开垦,除了人力之外,必然还需要相应工具,但周初时期金属工具相对稀少,因此天下虽大,但能开垦的有水利的田地相对有限。这与西方历史叙事不同,想要多少亩耕田就多少亩,好像耕田唾手可得一般。
但随着青铜采冶技术进步,比如湖北大冶铜绿山中的竖炉冶炼技术,就大幅度增加了铜产量,加速了青铜工具的相对普及,由此就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——“私田”。周恭王时的格伯簋铭文,记载格伯用四匹马换倗生三十亩田,就是明证,因为公田是不允许用来交换的。当时私田增多,考古发现的铭文中有许多记载。
问题在于:新开垦的田地,理论上属于周王的,使用的话要交贡赋,但诸侯贵族愿意交这一笔贡赋吗?(下图,殷墟出土的青铜工具,周朝相关青铜农具更多)
除了少数极其忠心之人,绝大多数肯定不乐意交这一笔贡赋,因为对于诸侯来说,自己开垦的田地属于“私田”,属于“计划外的耕田”,除去支付农夫收入,其他全归自己所有不好吗?
总之,开垦的越多,收成就越多,实力就越强。随着自身实力增强,野心自然而然的就会膨胀,这也是西周中后期出现礼崩乐坏苗头的原因之一。
铸铁导致井田崩溃虽然青铜工具增多,在一定程度上动摇了井田制,但青铜毕竟量少、且质地较软,很难产生革命性的变化。然而,这时又有一项革命性的技术出现了,这就是铸铁。
铸铁,就是将铁矿石融化,然后倒入陶范中成形。该项发明于何时,目前还未考证清楚,但肯定源于中国,因为只有中国炉温达到可以融化铁矿的程度。春秋时期,这一技术开始被较大规模的运用,比如春秋楚国长沙铁鼎,采用的无疑是铸造技术,相关考古发现还有很多。
由于铸铁出来的是生铁,硬而脆,不适合做兵器,但适合做农具,史书上称之为“恶金”,《国语·齐语》中记载“美金(青铜)以铸剑戟,恶金(铁)以铸鉏、夷、斸,试诸壤土”,就是春秋齐国以铸铁为农具。
因为铁制农具大量出现,于是诸侯贵族们可以开垦更多的田地,拥有更多不用交税的“私田”。随着铁制农具越来越多,越来越普及,私田就越来越多,于是就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。
首先,井田制的崩溃。因为私田大量增加,需要相应大量农夫耕种,于是权贵们就“高薪聘请农夫”,比如齐国田氏小斗进大斗出等,目的是吸引农夫为他耕种,于是《公羊传》何休注说当时“民不肯尽力于公田”,就是不愿再耕种“薪水”太低的井田,最终“归之如流水”。同时,私田数量越来越多,逐渐超过井田。两者合一,井田崩溃。
其次,因为私田大量出现,而大家更愿意希望私田是“私人所有”,毕竟是他们自己开垦的,于是“地主阶级”开始出现。当地主阶级出现之后,他们要不要政治话语权,能不能做官?为了保护自己私田,那么是不是要完善律法?私田大量出现,土地所有制事实已经变成私有,那么土地能不能交易,国家收税系统要不要改变?等等,这是环环相扣的变化。
总之,铸铁大规模的运用,让生产力出现飞跃,自然也就打破原先的生产关系,井田制彻底崩溃,而周朝的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井田制这一经济基础之上。既然生产力出现变化,既然井田制崩溃,那么就要重新建立新的上层建筑。在这种情况下,旧日的上层建筑根本无法适应新的时代,所谓“变法”也就势在必行,否则就无法适应时代。
综上,上述中国历史进程,可以看到其中清晰的环环相扣的演变过程,符合一般的社会发展规律,又比如因为生产力的飞跃,于是战国粮食人口大增,导致战国的战争规模越来越大,以及能养活更多“闲人”而导致百花齐放,反过来因为战争太过惨烈,于是又出现了诸多“反战”思想等。
相比之下,据说与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同一级别的古希腊、古印度,在这一阶段的社会演进方面,可谓让人难以理解,突然就辉煌了起来,似乎可以脱离社会发展的规律。当然,这个话题不多说了,说多了又挨批。
发布于:江苏省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网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