本文转自:拂晓报
欣赏自然之美、感受文化魅力、体验手作乐趣……在这个暑假里,不少家长选择让孩子参加研学游项目,通过“行走的课堂”增长见识、拓宽视野。一些旅行社、教育机构、培训机构等纷纷推出相关产品,让研学游的热度持续升温。
作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的创新教育形式,研学游的核心价值在于实现“寓教于游”。在特定场景中,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,获得知识、增强本领、培养品格。然而,随着市场热度的攀升,出现了部分研学项目偏离教育本质的现象。比如,内容缺乏系统性设计,仅以拍照留念为目标,导致“游而不学”;个别机构过度营销甚至虚假宣传,出现课程内容“货不对板”的情况;通过短期活动迅速提升孩子的成绩和技能,把研学变为“应试教育翻版”。
课程安排是研学旅游产品的核心价值所在。当孩子们用舌尖品味方言的韵律、用手掌触摸青铜器的纹路、用脚步丈量山川的高度时,学习往往就会变成有趣的探索之旅。推出研学游的机构,要保持教育初心,优化课程内容及执行流程。可结合地域特色设计研学主题,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,让孩子在自然与社会实践中探索求知,避免景点打卡式游览。同时,为每一个研学游项目配备专业的导师和专职安全员,在平衡“游”与“学”的同时,确保孩子们的安全。
研学不是换个地方上课,而是把世界变成没有围墙的教室。对于家长们来说,不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态,而是要结合孩子的兴趣选择研学项目。可在报名前要求机构出示相关资质证明,提供完整的课程方案和研学旅游指导人员的背景资料,重点关注课程设计是否贴合孩子年龄和能力,能否通过实践探究提升孩子的综合素养,确保课程由专业人员设计和指导,避免孩子参与“走马观花”式的无效研学。在交费后,要留存合同、发票等凭证。
推动研学游回归教育本质,还需相关部门构建“标准引领-资质审核-安全监管-联合执法”的全链条治理体系。教育、文旅、市监、交通等部门要协同制定研学旅游产品、服务、营地、基地等标准,推广合同示范文本,明确课程内容、师资资质、服务条款及安全责任,并依法查处无证经营、虚假宣传等行为,规范推动研学游市场。
总之,当机构保持教育初心、家长放下功利期待、监管部门筑牢底线时,研学游便可真正成为滋养孩子们成长的“鲜活课堂”。
■ 王云
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网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