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,周武王在公元前1046年建立了西周,开启了一个延续了近800年的王朝,这个王朝不仅拥有辉煌的历史成就,还为中华文明奠定了许多基础。然而,西周并没有一帆风顺的度过这漫长的岁月。就像人们的生命历程会遇到73岁和84岁的关键节点,西周的命运也在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故后,分裂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。周平王的东迁正是这两个时代分界的标志。
因此,在大多数人的传统认知中,周朝通常被看作是西周和东周的结合。西周是其最强盛的时期,而东周则是春秋战国的动荡年代。然而,随着我们对历史的了解加深,我们却发现,历史上并不仅仅存在着我们所熟知的“西周”和“东周”。西周在本应由周平王东迁后消亡的年代,竟然出现在战国时期。而且,贾谊在《秦论》中提到:“吞二周而亡诸侯”,这让我们的常识产生了极大的混乱,仿佛一场时空上的割裂。
展开剩余80%历史的脉络看似严谨,但为什么会同时出现两个“东西二周”呢?这并不是历史本身的错误,而是当时局势过于复杂,难以归纳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公元前1046年,周武王推翻了商朝的统治,西周王朝正式建立。然而,西周的命运在公元前771年遭遇了重创,镐京之乱使得周幽王被杀,周平王不得不急忙迁都。这一事件标志着西周的终结,接下来一直到公元前256年,这段时间便被称为东周。
在冯梦龙先生的《东周列国志》中,我们可以看到东周时期的风云变幻,这一时期的诸侯纷争令人震惊。根据《史记》的记载,我们所理解的“西周”和“东周”是有明确界限的,历史上也确实存在过这两个时期。但东周的历史并不平稳,进入了被称为“礼崩乐坏”的时代。随之而来的是政治动荡,东周的政权结构不断遭到破坏,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对这段历史产生混淆的原因。
一般来说,周平王东迁的标志性事件,被认为是周王朝失去了往日的威严,尤其是当周王被郑国戏弄,郑庄公的霸业逐渐崛起时,东周的国力已大不如前。然而,尽管周王朝在名义上仍为“天子”,但一些诸侯如齐桓公等依然推崇“尊王攘夷”的政策,东周王朝也曾经历了12位国王的统治,期间并未发生严重的王位传承混乱。
然而,东周王朝并没有安稳度过这一时期。到了东周的第13代王——周悼王时期,公元前520年,周朝爆发了王子朝之乱。这场历时4年的战争彻底打破了东周政权的稳定结构。之后,周朝不断陷入内乱。周敬王通过借兵平定了王子朝的叛乱,可惜周敬王去世后,他的继承人周贞定王面临着亲族间的血腥斗争。
对于这段历史,学者们有不同的看法。有学者认为,周贞定王时期的内乱,尤其是三家分晋的事件,暴露出东周王朝的软弱与无力。这一系列动乱,使得野心家在各地四起,试图推翻周王朝。就在这一时期,周贞定王的儿子被叔叔所杀,而这位叔叔后来成为了周思王。然而,这位周思王也没能安稳坐上王位,仅仅5个月后,他被周贞定王的三儿子所杀,继而登基为周考王。
这一连串的宫廷政变让人目瞪口呆。在短短的8个月内,东周的王位就经历了4次更迭。加上之前的王子朝之乱,周天子一家陷入了极度的内耗,所谓的“礼乐制度”早已土崩瓦解。可以说,东周王朝在这一时期已经陷入了政权的崩溃,每个王子都在为了权力而互相残杀,宛如罗马帝国四帝共治时期的局面,令人震惊。
为了生存下去,周考王做出了一个违背传统的决定——将一部分土地分给兄弟。这一举动史书上记载为“西周公国”的形成。这一历史转折极为关键,因为它标志着东周王朝开始分裂,甚至出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政权。东周王朝虽然在名义上依然存在,但实际上已经逐渐衰弱,处于分裂状态。
这一时期的历史仍未结束,西周公国与东周公国的斗争持续不断。在西周公国的桓公去世后,周威公的儿子继位,然而他的小儿子不满父亲的决定,与赵国联合宣布独立,导致西周公国再次被分裂。最终,东周的分裂已经发展成了“俄罗斯套娃”式的三重政权,最外层为东周王朝,中间为西周公国,最内部为东周公国。
随着西周公国的崛起,东周王朝更加显得无力。在历史的进程中,秦武王试图挑战东周天子的权威,甚至亲自举鼎,要包围周天子。尽管秦武王最终在举鼎时意外死去,但周天子却因这场威胁而心生恐惧,最终选择完全屈服于西周公国,坐享其成。
在这场动荡之后,西周公国的领导者胁迫周天子联合其他国家攻打秦国,结果被反杀,东周王朝最终灭亡。最后,东周公国虽坚持苟延残喘了七年,但终究无法抵挡秦始皇的崛起,被吕不韦所灭。由此可见,东周的历史充满了复杂的政权斗争,两个“东西二周”分别代表了王朝的不同阶段以及政权的分裂。
总结起来,历史中的“东西二周”指代的是周朝的两个重要阶段——西周的辉煌与东周的衰退。东周王朝的分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极为复杂的政治局面,许多人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理解也因此产生了混乱。
发布于:天津市保利配资-炒股配资网-线上配资炒股-股票专业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